高粱病虫防治技术 高粱黑穗病防治技术 高粱黑穗病有丝黑穗病、散黑穗病、坚黑穗病、花黑穗病和长粒黑穗病五种,都是危害穗部。丝黑穗病以土壤带菌浸染为主,属幼芽浸染,每年浸染一次。浸染时期为白尖期至幼芽长2cm期间的幼苗。发病后整个穗子变成菌瘿,不结实。病株在5~6片叶时明显比健株矮小,叶色浓绿。孕穗期旗叶直挺,剥开苞叶可见白色棒状物,俗称“乌米”。乌米初期小,指状,逐渐膨大为圆柱形,较坚硬,内部组织由白变黑。随后乌米从苞叶中外伸,表面有白色薄膜。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状物,残留一束束黑色丝状物。散黑穗病的病株也比健株矮小,病穗籽粒被病原菌破坏,变成一个个的椭圆形或圆筒形小“灰包”。小灰包比健粒稍大,外被被暗灰色薄膜。薄膜易破裂,散出黑粉。一般全穗发病,但仍保持原来的穗形,个别病穗仅部分籽粒被害,其余籽粒照常结实。坚黑穗病病株与健株无异,抽穗后病穗籽粒变为灰白色,露出颖壳之外,穗形不变。灰包圆筒形,内含黑粉状冬孢子,外被灰白色薄膜。薄膜较坚硬,不易破裂。破裂时,仅顶部裂开小口。 花黑穗病仅部分小穗发病,其余健康。发病小穗多位于穗的下部,靠近旗叶叶鞘的部位。受害子房白色,多从一侧开始膨大,形成隆起的疱斑(菌瘿)。菌瘿外膜灰白色,不规则开裂,露出黑粉状冬孢子。长粒黑穗病仅部分小穗发病。染病小穗的子房变为稍弯曲的长角状菌瘿,突出于护颖之外,外膜灰白色。菌瘿顶端破裂,散出黑色粉状冬孢子球。黑粉散落后,无中柱,仅剩下8~10根黑色丝状物,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。 防治方法:(1)与非寄主植物轮作;(2)秸秆沤肥,高温发酵,充分腐熟,防止肥料带菌。深翻灭茬,消除病残体。(3)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。(4)在“乌米”出现后但尚未破裂前及时拔除病株,集中深埋或销毁。(5)种子处理,用45-55℃温水浸种5分钟后闷种,待刚出芽时播种。(6)提高播种质量,缩短幼芽出土时间,减少病菌浸染时间。
高粱苗枯病防治技术 主要发生在高粱苗期,以田间积水较多、湿度过大的田块,尤其是在高粱移栽后遇持续降雨发病更重。其症状是高粱生长到4—5片叶子 时即可发病。始于下部叶片,后向上扩展。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,渐联合,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,种子很变褐。 该项病由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菌引起。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。翌年产生分生孢子,借雨水溅射传播,从植株伤口侵入致病。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,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。植地低洼积水,田间郁闭高湿,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,会加重发病。 防治方法:(1)实行3年以上轮作;(2)合理密植,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;(3)起苗移栽时尽量少伤苗,避免造成伤口让病菌侵入;(4)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雨后及时排水,严禁大水漫灌;(5)苗床内用卫保或三保奇花普防一次再移栽。(6)采用我公司提供的高粱宝宝杀菌剂防治。 高粱炭疽病防治技术 高粱炭疽病是高粱重要真菌病害,在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生。苗期发病为害叶片、叶鞘,导致叶枯,造成死苗;中后期危害茎基部和穗部,造成茎腐和穗腐。以叶片和叶鞘症状最为明显。病株多由下部叶片先发病,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,导致叶片逐层枯死。病叶则多由叶片端部开始发病,向叶片基部扩展。叶片病斑较小,近圆形或椭圆形,长2~4毫米,宽1~2毫米,中央深褐色或黄褐色,边缘紫红色、黄褐色或褐色,上生黑色刺毛状小粒点。严重时,多数病斑汇合,致使叶片大片变褐枯死。叶鞘病斑较大,椭圆形至长条形,红色、紫色或黑褐色,其上也有刺毛状黑色小粒点。茎腐发生于近成熟期,茎基部节间初呈水浸状变色,后形成中部红褐色、边缘紫红色的斑状,重者茎基部开裂,茎杆内部变色腐烂。病原菌还可侵染穗颈、小穗梗和籽粒,使之腐烂变色。 防治方法:(1)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,进行堆沤发酵,高温杀菌;(2)深翻土地,把土壤中残留病残体翻入土层深处,减少初侵染源;(3)实行3年以上轮作,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;(4)及时追肥,确保后期不脱肥,增强抗病力。(5)及时摘除植株基部老病叶;(6)严格进行种子处理,防治苗期种子传染的炭疽病;(7)流行年份或个别重病田块,从孕穗期施药,药剂可用卫保或三保奇花。(8)选用我公司提供的高梁宝宝杀菌剂防治。 高粱紫斑病防治技术
防治方法:(1)秋后及时深翻土地,将病残体深埋土中;(2)高粱生长后期及时追肥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(3)尽早打去病株下部的1-2片老叶,增强通风透光,减少病菌传染。(4)在发病初期用我公司提供的高粱宝宝杀菌剂防治。 高粱红条病防治技术 高粱红条病高(粱矮花叶病)症状 高粱红条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,后期发生较重。田间症状分花叶型、坏死型和 混合型3种。花叶型受害叶呈条状褪色,与正常组织黄绿分明,沿侧脉向上扩展,出现褪绿的小条点,后发展成条斑或成断续的虚线条状。后随病斑扩展,病叶呈淡绿色,夹杂有深绿色的条点或斑块,一般不变红,形成斑驳花叶。坏死型上述条纹变红即成为红条,褪绿斑变红或红条融合即出现红叶。红条部分最后失水坏死。有些品种心叶变黄,后变成紫红色或红色卷曲。有的品种心叶未见显症,仅下部叶片先变紫色或部分失绿,部分沿脉出现平行的紫红色条纹,呈红条状。混合型心叶出现红色枯死条斑或扩展成枯死条斑。最后病株矮化或枯死。该病近年在河北、辽宁、京津地区蔓延迅速,且有日趋严重之势,生产上应予以注意。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—B 简称MDMV—B,称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,属病毒。病毒粒体长条状,国外报道大小750—825×12—15(nm),国内为625—850nm,其中750×13nm居多。在病叶超薄切片上观察到风轮状及束状内含体。钝化温度54℃,稀释限点1000倍液,20℃体外存活期3天。除侵染高粱外,还可侵染玉米、谷子、糜子、雀麦草、狗尾草、稗、虎尾草等12种植物。有专家测定,在所有寄主上都能引起花叶症的,是由MDMV—G病毒引起的;红条坏死型系由MDMV—B病毒引起的。南方的高粱受ScMV侵染后也能弓t发红条病。红条或红叶症状的出现与品种、受侵时 高粱穗隐斑螟防治技术 高粱穗隐斑螟,学名 Cryptoblabes gnidiella (Milliere) 鳞翅目,螟蛾科。别名 小穗虫、高粱穗虫。分布 华东、华南、中南。是黄淮平原春、夏高粱穗期主要害虫。寄主 高粱。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~9mm,翅展11~16mm,前翅狭长,紫褐色,暗褐小点满布。翅基前缘近基部的一半和内,缘及中室朝外的各翅脉带深红色,前翅中央具2条下凹的宽黑纵纹及几条较细黑纹。外横线白色,横贯细黑纹间,翅外缘有小黑点6个。后翅灰白色,略透明。翅尖、内缘及各翅脉颜色略深。卵长0.3~0.4mm,椭圆形,扁薄,中间稍隆,表面具皱纹。末龄幼虫体长10~14mm,纺锤形,体细长,低龄幼虫黄白色,长大后变为土黄色至草绿色或灰黑色。背线浅褐色,细,中胸到腹末体背两侧各具绿色波形纵带1条。亚背线较宽,黑褐色,腹节中央具一横纹划分为前后两部分,各具毛片2个,呈方形排列。蛹长6~7mm,黄褐色至红棕色,背面具刻点,腹部末节具2根靠的很近的直刺及4~6根弯钩小刺。 生活习性 江苏、山东年生3代,以老熟幼虫在高粱穗内或穗茎叶鞘处结茧越冬。翌年6月下旬~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。每穗有虫3—5条,多的可达数十条,7月中旬进入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,7月下旬幼虫老熟在穗内结茧化蛹,幼虫期20~25天,蛹期6~8天,7月底8月初成虫羽化,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中、下旬。第3代幼虫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。 防治方法 在高粱开花至乳熟期喷洒50%杀螟松乳油或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,喷穗1次或2次。 高粱对敌敌畏、敌百虫、对硫磷、久效磷等敏感,严禁使用。 高粱粘虫防治技术 老熟幼虫体长38mm。头红褐色,两侧有八字形褐色粗纵纹。体色由淡绿至浓黑,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变化甚大;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,腹面淡污色。初孵幼虫有群集性,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,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1、2龄幼虫多在植株基部叶背面背光处为害,3龄后食量大增,可蚕食叶片成缺刻,开始具备假死性,受惊动即迅速卷缩坠地。幼虫畏光,晴天白昼潜伏在根际处土缝中,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,当幼虫发生量大且食料缺乏时,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;5—6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,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,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%左右;6龄后陆续入土化蛹。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,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。 成虫昼伏夜出,傍晚开始活动,黄昏时觅食,半夜交尾产卵,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。对糖醋液趋性强,产卵具有趋枯性。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,蜜源丰富时,产卵量高;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,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、粟、水稻田、生长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、灌溉好的田块,利于该虫大发生。 防治方法:(1)诱杀成虫。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,在田间插谷草把或稻草把,每亩20-100个,每5天更换新草把,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。(2)用糖醋盆、黑光灯等诱杀成虫,压低虫口。(3)根据预测预报,掌握在幼虫3龄前高效氯氟氰菊脂、甲维盐等及时施药防治。 高粱芒蝇防治技术 高粱芒蝇是双翅目蝇科钻蛀性害虫,俗称高粱秆蝇、蛀秆蝇,主要以幼虫在植株体内越冬,也有以幼虫或蛹在生育后期高粱的分蘖苗里及土中越冬现象,每年7代。以幼虫为害高粱,初孵幼虫多于7时前从喇叭口或叶缝侵入心叶,再由由心叶间隙钻入生长点附近取食,造成枯心苗或穗畸形,俗称“削心”。幼虫侵入后1天出现枯心,严重时枯心率高达60%一70%,甚至绝收。成虫有趋食蚜虫蜜月露和腐臭动物的习性。卵多散产在最内3片心叶背面主脉两旁或叶尖叶缘,每株1粒,每虫产卵24—34粒。。多发生于5月中下旬和6月初高粱苗期。 防治方法:(1)适时播种;(2)及时拔除枯心苗;(3)毒饵诱杀成虫;(4)毒土点杀或药液灌心;(5)喷施杀虫双,甲维高氯等。 高粱蚜虫防治技术
防治方法:(1)按6:2与大豆间种,改善田间生态条件;(2)黄板粘杀;(3)发生初期吡虫啉、高粱氯氟氰菊脂等药喷雾防治。 高粱条螟防治技术 防治上以高粱扬花前后和灌浆初期两次用药为宜。 防治药物:1、人工合成药物可选用:CuSO4、Cu(OH)2、石硫合剂、松脂合剂、生石灰等;2、生物药物可选用:卫保、清源保、三保奇花、绿晶生物制剂、Bt制剂、苏云金杆菌、芽孢杆菌、白僵菌、青虫菌等生物农药和苦楝、鱼藤、核桃、烟草等植物农药;3、化学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脂防治、甲维高氯,甲维氯氰等。 |